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白天工作,晚上还要通宵达旦值班;他们没有寒暑假,没有节假日,甚至在除夕之夜,和家人团聚也是一种奢侈。他们随时整装待发,经常连续工作20小时以上。他们,就是永远战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
新春走基层,1月27日,人民网记者走进四川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和一线医务人员一起值守夜班,用图像和文字,记录他们春节期间的“夜生活”。
把患儿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治疗
26岁的小雯(化名)是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的一线医生,1月27日晚,刚好轮到小雯值夜班。夜班从下午6点开始,小雯提前来到医院换好工作服,等候和白天的同事交接班。
新生儿科是仅接受28天以下的新生婴儿患者的科室,因此对环境和卫生条件要求很高。小雯穿好工作服,带上帽子,白班的同事刚忙完过来交接工作。白班同事将科室患者的情况告诉小雯后,小雯进入病房,开始了她的第一项工作——查房。
新生儿患者都躺在暖箱里治疗,小雯到每一个患者面前,都要先给手消毒,然后再打开暖箱,细致查看患者的情况。对于这些患者的病情,小雯早就烂熟于心,因此,每检查一个患者,都会观察和记录他们病情的变化,并立即处理。
据小雯介绍,新生儿科的患儿都是28天以内的新生儿,患儿不能说话,不能向医生讲诉自己的病痛。所有的病情变化,都只能由医务人员密切监测和观察。刚进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时,07床患儿的心电监护仪发出报警声,小雯立即查看这名29周的早产儿,看到患儿脸色略青紫,口唇发绀,仔细一看,原来是患儿将吸氧管压在颈部,阻止了氧气的吸入。小雯马上调整吸氧管,使患儿恢复鼻导管吸氧,患儿脸色逐渐红润,心电监护仪指标回归正常,小雯悬着的一颗心才恢复下来。
小雯向记者介绍,如果不及时查看到这种情况,导致患儿长时间缺氧,就会引起大脑以及各脏器的损伤,致不良后果。因此,他们必须间隔很短时间,就来查看病房。在A区36号患儿的病床前,小雯告诉记者,这名患儿入院时呼吸暂停,双肺炎症明显,经过近10日的治疗,已经基本痊愈,明日即可出院了。抱着这名可爱的宝贝,小雯亲切地叫着乖乖,依依不舍。据她介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的治愈率可达95%以上,每天都有十几名宝宝治愈出院,而在治疗过程中,他们都与这些宝宝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们都把宝宝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
一晚上接收10个患儿
新生儿科在院病人共有76名患儿,整整花了一个多小时,小雯才将全部患儿查看完毕。正准备松一口气,看到几名家属抱着一名婴儿着急地找医生,小雯立即上前询问情况,并将患儿接入抢救台。
只见她熟练地打开患儿包被做检查,并询问患儿发病情况。原来患儿出生时有窒息缺氧的情况,经抢救后患儿病情仍重,遂转入该医院的新生儿科。小雯果断进行治疗,并让家属不要担心,几位家属放下心来。
处理完这个患儿后,小雯肚子突然咕咕叫起来,才想起自己还没吃饭,拿出有点变凉的盒饭,小雯匆匆扒了几口。还没吃完饭,又看到几位家属抱着一名患儿赶来。小雯放下筷子,立即奔过来。“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有时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小雯告诉记者。
人民网记者跟随小雯值夜班的晚上,不间断地来了5位患者,小雯不仅要检查患儿病情,办理入院手续,下医嘱,还要问病史,写病历。等她忙完这一切,已经凌晨4点50了。“这还算幸运的了,多的时候,一晚上收了10个病人。”据悉,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是除华西医院以外的四川第二大新生儿科治疗中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交界处的患者几乎都转入该院治疗,因此,患者多、病种多,病情复杂。
忙碌了一晚的小雯顾不上休息,早上8点给全体医护人员交接完病人情况后,又开始了新的工作。中午11点30分,小雯终于结束了夜班工作。此时,她已工作了整整18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