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天能吃100毫升奶了呢。”李雨白(化名)看着才出生几天的儿子,满脸洋溢着幸福。
而这笑容背后,藏着满满的心酸与疼爱,从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到宜宾再到泸州,这个重病的新生儿,一路辗转,一路爱心相伴,最终转危为安。
新生儿“带”巨大肿瘤
34岁的李雨白与妻子生活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我在企业从事后勤工作,妻子经营小百货,还有个活泼可爱的女儿,生活挺幸福的。”李雨白说,2021年6月,自己的幸福再加码,妻子又怀孕了。
然而,妻子怀孕6个月后的一次产检却不容乐观,“县里的医生说,孩子不太对,有畸形。”但李雨白与妻子商量后决定,不管孩子怎样,不能放弃。
今年2月,妻子即将临产,李雨白带着妻子到宜宾的医院生产。“那天是2月18日晚上10点半,妻子剖腹产生下了儿子。”李雨白高兴之余,却看到孩子屁股上有个巨大的瘤子,一下子就慌了。“那么大一个瘤子,我吓了一跳,这怕是治不了了。”李雨白惊恐地说。
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李雨白与妻子商量后决定,将孩子转到更好的医院接受治疗,宜宾的医生迅速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取得联系,将孩子马上转院。
立即开展多学科会诊
2月19日凌晨,救护车将李雨白和儿子送达泸州。就这样,一场集结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小儿外科、麻醉科、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等科室的多学科会诊立即展开。
“孩子刚刚出生时体重只有4斤9两,太轻了。”小儿外科副主任熊耕博士说,术前诊断提示,患儿骶尾部有一个大小约7x10cm的巨大畸胎瘤,瘤体表面可见静脉曲张显露及散在瘀斑,患有卵圆孔未闭、三尖瓣反流等并发症,一旦畸胎瘤发生溃破、感染,孩子的生命将受到威胁,因此,手术必须尽快进行。
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较少见,我国发病率约在万分之0.27—0.35,好发于新生儿和婴儿病理性质有良恶性之分,绝大多数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为良性肿瘤。熊耕博士说:“面对这样特殊的案例,通过多学科会诊,我们为孩子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
“我们到医院那么晚了,马上就有很多医生来给儿子看病。我一下子就觉得有希望了,说什么我也不能放弃。”李雨白眼神坚定地说。
抢救生命不遗余力
在完善相应的检查后,一场争分夺秒的手术开始了!
手术由曾经为4例连体婴儿进行分离手术的小儿外科主任刘铭教授主刀,熊耕博士等配合切除肿瘤,麻醉科、新生儿科等科室医生组成的强大阵容为孩子的生命保驾护航。
“手术时间要尽量短,还要非常精准,尽量完整地切除肿瘤,以防复发。”熊耕博士说,要考虑孩子身体功能、外观的恢复,保证未来生活质量,这对手术、麻醉以及手术护理的要求非常高。
对此,手麻科刘力教授及其团队在术前认真讨论,因患儿年龄小、体重轻、体温代谢功能未完善、术中需要摆放特殊体位(俯卧位)等,这些都增大了麻醉的难度,最终确定麻醉方案后,为患儿成功实施了麻醉。
此外,为防止患儿在手术中发生低体温的情况,手术室主管护师彭珊作为巡回护士提前“预热”手术间温度,为患儿做好术中保暖。手术时,患儿俯卧于床面,面部朝下,背部朝上,为保证胸腹部皮肤不受压、呼吸循环不受限,提前准备了体位垫,并妥善固定了各类管道,确保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
该手术部位血供丰富、畸胎瘤瘤体较大,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整台手术耗时仅1.5小时,肿瘤被整体完整地切除,术中出血仅2ml,孩子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很完美。“肿瘤都有9两多,切除后孩子体重还不到4斤。”熊耕对孩子满怀同情。
术后,孩子立即转入了PICU,由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继续守护。
2月25日,孩子转回了普通病房,在妈妈怀里安心地睡着。医护人员们不时会来查看孩子的情况,指导李雨白夫妻俩护理孩子,叮嘱以后出院的注意事项。
“这个孩子的命是医生们抢回来的呀。”病房里,脸上写满父爱的李雨白眼眶湿湿地说,现在小家伙哭声很有力,面色也红润起来了,看着孩子一点点地恢复,想必不久就可以出院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