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中秋小长假第一天,也是地震后第3天,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心理学专家刘可智教授和梁雪梅副教授,到泸县地震灾区受灾群众泸县二中临时安置点和城东小学临时安置点,对安置点开展心理援助的工作者进行现场心理督导,运用经验丰富的心理危机干预技巧对当地安置点的群众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刘可智教授和梁雪梅副教授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就经常到地震现场安置点,对受灾群众进行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具有丰富的心理危机干预经验。
刘可智教授指出,在灾后3天的时间里,比较合适使用的心理干预技术有支持性心理干预:通过对受灾群众的陪伴,对其出现的强烈的恐惧、茫然、愤怒、情绪低落、焦虑等的情绪体验进行解释,告诉他们这是目前合理的情绪体验;对其身体出现的疲倦、睡眠浅、感觉身体在摇晃、呼吸急促、心慌胸闷等的生理反应,进行解释,告诉他们这是目前合理的身体反应,可以用一下安全岛技术,让来访者情绪稳定下来。而对于小朋友来说,语言表达能力差,用绘画和叙事治疗,会让小朋友更容易把内心的紧张和恐惧表达出来。“我们在现场给小朋友做绘画治疗的时候,小朋友画出来的画有带裂缝的房子,断裂的树和树下被压的人,还有血淋淋的倒塌的墙壁等等,都是对内心现状的一种表达。小朋友在绘画的过程,就是心理疗愈的过程”,刘可智教授讲道,叙事疗法也可以用于目前阶段的心理干预,可以做团体心理辅导,也可以做个别心理辅导。
刘可智教授指出,不要反复去挖掘来访者的创伤体验,反复暴露,会给来访者进行二次或者多次心理创伤。刘可智教授同时指出,如果发现受灾群众彻夜难眠,总是做噩梦,必要的药物治疗也是必须的。
9月16日,地震发生后,附属医院第一时间派出4名心理干预专家,兵分两路分别前往泸县人民医院和临时灾民安置点开展工作。目前,附属医院已经组成了5支心理救援小分队,一旦重伤员出现应激创伤等反应,第一时间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