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首页 > 医疗服务 > 正文

1个医生和168个“聋儿”
作者:文:黄黎 刘墨 图:梁婷   2021-03-05 19:45:17   来源:附属医院     点击:

“李爷爷,我来为你背首诗吧……”33日,又是一年爱耳日,附属医院人工耳蜗医学部负责人李雷激收到了8岁小婉婷的视频,这个口齿伶俐的小姑娘每次都会说上一大段话。

这一天,李雷激总会收到很多的信息、视频、电话,是各种声调或清晰或吐词不清地喊着“爷爷好。”这时,李雷激会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然后,一一回复,叮嘱、鼓励……

这些都是重度听障儿童,经由李雷激的手为他们打开了大门,重回有声世界。

让爱发“声”,“聋儿”拥有了正常的生活

31日,泸州市中小学开学。家住泸县福集镇的陈明英送小女儿婉婷去上学。一路上母女俩有说有笑,婉婷更是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是个小‘话痨’。”陈明英说。

小婉婷是陈明英的第二个孩子,大女儿一切正常,品学兼优。婉婷出生时,夫妻俩从没想过孩子会有问题,“我们俩夫妻在外面打工,孩子出生后就交给老人带。直到孩子2岁时,我们回家过年,外面鞭炮震天响,孩子一点反应都没有,这才觉得有些不对。”陈明英带着婉婷四处检查,得到的结果都是重度神经性耳聋。

“一想到孩子将作为聋哑人度过一生,那种痛苦简直剜心。”陈明英放弃在外地的工作,回家带着婉婷治疗,到当地残联咨询,“戴助听器效果也不好,残联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像我们这样的贫困家庭的聋儿有机会申请免费的人工耳蜗救助项目。”

就这样,陈明英带着孩子来到国家“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定点手术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找到了项目负责人李雷激。

201642日,通过检查审核的小婉婷,由李雷激亲手为她植入了人工耳蜗,510日顺利开机。“李医生帮我们申请、奔走,手术费用、人工耳蜗的费用,以及康复训练的部分费用都是项目资助的,不然我们真的无法承担。康复训练半年之后,突然有一天她叫了声‘妈妈’,我当时的激动难以形容。”陈明英说,从那以后,婉婷就开口说话了,而且越说越好,与旁人交流也基本没有障碍。7岁,婉婷顺利进入当地的普通小学,成了一名小学生。“每期都考双百分。”陈明英说,家里有了欢声笑语,未来又有了希望。

来自宜宾市的小馨蕊是在3岁多上幼儿园后,才被老师发现“耳朵有问题”。“我们平时没注意,以为孩子只是说话迟,直到幼儿园老师说孩子怎么叫都没反应,才想到去检查,结果就是孩子是重度神经性耳聋,只有右耳有一点听力。”馨蕊爸爸李德明说,当时夫妻两人都懵了,“没听过这种病。”接下来的日子里,夫妻俩带着孩子四处检查,“成都、重庆都去看了,都说只有安装人工耳蜗才能治。但费用太高了,我们实在承担不起。”就在夫妻俩要放弃的时候,当地残联向他们推荐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过申请,馨蕊顺利获得救助,5岁时安装上了人工耳蜗。“孩子今年9岁了,正在普通小学读一年级,与正常的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玩耍。虽然说话声调有点奇怪,但正常交流没有问题,我们已经很庆幸了,觉得日子又有奔头了。”

家住自贡富顺县的茜雯今年8岁,漂亮可爱,会唱会跳,到哪里都是大家喜欢的“开心果”,更是奶奶刘兴春的“心肝宝贝”。“茜雯3岁时都还不会说话,我们带着她去检查,结果是重度耳聋。”刘兴春说,当时看着可爱的孙女,她怎么也想不通,天天哭。也是在当地残联的推荐下,来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并通过申请获得了“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的资助,在医院安装了人工耳蜗。经过康复训练,现在的小茜雯顺利在当地的普通小学就读。“小嘴可甜了,大家都喜欢她。”刘兴春说起孙女就有滔滔不绝的话题。

医者仁心,他用技术“叫醒”168只小耳朵

普通人也许永远也无法对听障人的世界感同身受。而人工耳蜗技术,用科技尽可能逼真地模拟人耳声场,来唤醒那些“睡着”的耳朵。

李雷激很清楚听障人的苦恼,“我奶奶就是听障人士,从小目睹她的不便与痛苦。我当上医生之后,便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听障人士。”

当了解到人工耳蜗技术,李雷激便一头扎了进去,“我就想把这项技术做好,这是能让耳朵重新听见的技术。”然而要开展这项手术并非易事,“最初,医院请来外院专家进行手术,我们协助并学习。”外院专家进行指导手术后,一切都得靠自己。购买练习物品,利用下班时间,在学生协助下,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练习。

付出换来了回报。2014年,医院成为中残联“七彩梦”计划国家级人工耳蜗植入定点帮扶医院。2016年,医院顺利获批国家“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定点手术医院,具备独立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资质,是目前全省仅有的3家人工耳蜗植入定点手术医院之一,也是全国66家定点医院中唯一位于地级城市的医院。

将人工耳蜗植入到人体,手术过程极为精细复杂,稍有差池便会功亏一篑,而且对消毒要求极为严格,稍有不慎便会发生感染,可能引发脑膜炎危及生命。做手术多年,李雷激的手指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小指已变形,也从不敢搬抬重物,以保证手部的稳定。在手术室里更是“说一不二”,医务人员稍有不规范的操作就会被他“破口大骂”,“必须严格,手术刀下的是一个生命啊,怎么能不慎重!”

到今年,李雷激已经为168位“聋儿”成功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这些孩子全部是“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的帮扶对象,他们有国家帮扶政策提供的免费耳蜗、手术补助,还提供免费的语言训练,自己几乎不用为此掏钱就能重获新“声”,学会说话。

为让更多的“聋儿”享受到这项帮扶政策,李雷激不遗余力,让科室护士挨个儿联系患儿们的家属,讲解“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的情况,希望患儿们到医院进行检查,符合条件的及时手术,尽早让孩子们恢复听力;利用自己“政协委员”的身份,积极为听障儿童上下奔走呼吁。

“有理解的、感恩的,也有不理解甚至骂我们是骗子的。但,只要是能帮到这些聋儿,我就要坚持下去。”疲累不堪时,李雷激会点开手机微信上那一个个笑脸,听着那一声声稚嫩的嗓音,又重振起来,“他们是最需要帮助的孩子,为他们做的所有努力,我都心甘情愿。”

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了让学生们继承自己的“衣钵”,继续致力于防聋治聋,李雷激将自己每次手术都用视频保存下来,把自己的技术分享给学生们,“我今年53岁了,希望能带着后辈们‘闯’出一片天地,让他们能站在我的肩上走得更高更远更稳。也希望他们保持善良的初心,继续这个事业,真心真意地为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们着想。”

如何参加国家“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

“对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者而言,植入人工耳蜗是重建听力的唯一医疗方法。”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人工耳蜗医学部负责人李雷激介绍,国家“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是一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资助贫困地区听障儿童进行免费人工耳蜗手术,并免费提供一学年(10个月)的康复训练,让孩子能听会说。

符合什么条件才能申请呢?

——听力障碍为重度以上,年龄在18岁以下。

——佩戴助听器康复效果不佳,医学检查无手术禁忌证,双侧耳蜗及内听道结构正常、无蜗后病变,精神、智力及行为发育正常。

——家长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期望值的中低收入家庭聋儿。

李雷激教授提醒,听力有障碍的患儿,可以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检查,符合条件的,将到残联进行教育评估,再进入初筛环节,一旦符合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条件,就有机会免费手术。“人工耳蜗植入越早越好,因为听觉神经若长时间得不到声音信号的刺激,其功能会退化。13岁是听障儿童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最佳年龄。”

 

 

 

 

 

上一篇:时隔十年,疯狂的石头,一样的手术方式,不一样的治疗体验
下一篇: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一行莅临附属中医医院指导工作

西南医科大学 Copyright (C) 2006-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