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首页 > 院部动态 > 正文

医师节特辑丨忠山守望者范生尧教授,以德技铸就医学传奇
作者:文:乔莎、王扬勇 图:梁婷 审核人:王扬勇、王伊   2025-08-20 19:48:49   来源:附属医院     点击:

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主题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八个字,恰是对附属医院终身荣誉教授范生尧六十年医路的生动注释。在忠山之巅的香樟树影里,这位耄耋医者用一生践行着医者的双重使命:以德行滋养初心,以技艺守护生命;以改革推动医院发展跨越,以教育培育医学未来。

德馨于行 180里山路走出的医者仁心

范生尧的医者之路始于一段艰辛的求学旅程。1954年,他从富顺二中(原富男中学)初中毕业,考入泸州一中就读高中。由于经济拮据,每次从富顺到泸州上学,180里的路程全靠步行。一次,他天未亮便启程,独自一人走在漫长的求学路上,恐惧与疲惫交织,额头上豆大汗珠浸湿了衣衫。终于在路灯初上时,他抵达了学校,却因过度疲劳和高强度呼吸引发了大叶性肺炎,高烧咳嗽不止。

在川南医院,医生精准的医术和护士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他迅速康复。这次经历,让范生尧深深感受到了医学的神奇与温暖,也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高中毕业时,他毅然选择了医学道路,并被重庆医学院(现重庆医科大学)录取,从此踏上了医学之旅。

1962年,大学毕业后的范生尧被分配到川南医院,这里曾是他梦想萌芽的地方。面对熟悉的医生和护士,他倍感亲切。在神经科老师李永宁的引领下,他正式投身于神经病学专业。1964年,医院决定由范生尧与李永宁、熊先骥共同成立了神经病专业组,三人轮转教学、临床与院内外会诊。

他们总是随身提着一个简易的诊疗包,里面整齐地装着叩诊锤、眼底镜、棉花签、听诊器、大头针等必需的医疗工具。在那个医护人员紧缺的年代,医生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诊疗任务,还常常兼任护士和护工的角色,细心地照料病人的日常生活,从协助病人如厕、翻身到喂饭,无不体现出他们无私的奉献与关爱。

技精于勤 忠山之巅的医学攀登者

医学是门需要终身弯腰拾柴的学问。范生尧的案头始终摆放着一本泛黄的《神经病体征症状鉴别诊断手册》——这是他1980年翻译的20万字译著。

为准确传达国外先进理念,他白天临床带教,夜晚逐句推敲术语,最终,这本凝聚着范生尧教授心血与智慧的20万字译著,被全国多所医学院校来信来函采纳,更成为神经科医生初入医门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另外,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颈椎侧方穿刺术获取脑脊液的系列研究。开展的数百例颈椎侧方穿刺获取脑脊液的临床实践中,该技术成功应用于从数月大的婴儿至八十多岁高龄老人的各年龄段患者,且针对过度肥胖、脊柱畸形等特殊病例亦实现了安全有效的操作。

1982年,在成都无缝钢管厂重大事故中,范生尧应用此技术成功抢救伤者,四川工人报专题详细地报道了此次救治经过,并发表了题为:《同死神拼搏记”-社会主义制度给了青年工人夏清正第二次生命》的新闻报道,他充分应用此项成果赢得了抢救时间,挽救了病人生命。

破冰前行 创三甲与育桃李的医者担当

我们要创三级甲等医院!”1988年,在省卫生厅医院等级评审会议上,范生尧的回答掷地有声。彼时,川南医院虽享有盛誉,但距离三甲标准仍有差距。他带领团队在医院党政的领导下,在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三年多的务实奋战,从软件到硬件,从规模到结构,从医疗到科研,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提升。在专家评审中,一次性顺利通过,实现了泸医附院人创建三甲的诺言,为附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硕士点不是梦!”1993年,范生尧代表学校赴京申请硕士点。面对200余所高校的激烈竞争,他带着自制的"泸医成绩单"走进国家教委,详细地汇报了学校和附属医院的历史沿革,发展所取得成绩和学科特色,以及地处川滇黔渝独特的地理位置,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学校医院的鼓励和期望。

原本20分钟的汇报被延长至2小时,评审专家惊叹:原来在川南那个地方,有那么好的一所学校!最终,泸州医学院成为当年唯一获批硕士授权单位的医学院校,心血管内科等三个专业率先招生,填补了川南高等医学教育的空白。

德技相承 终身门诊里的生命哲学

2007年退休后,范生尧被返聘回医院,坚持每周二、三上午和周四下午上门诊,从不间断。这位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首届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的老教授,用六十余载的坚守诠释了医者的德与技。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建院75周年情系忠山 医路芳华文化建设思享荟会上,范生尧教授获颁终身荣誉教授,其深耕医教研的历程成为德术并重的最佳注解。六十余载扎根忠山,他择一业忠一生,救治无数病人;他推动医院创三甲、硕士点成功获批,是医院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在范生尧身上化作具象的医者图景:他的德行,是180里山路走出的恻隐之心,是60年医学守候的温暖承诺;他的技艺,是20万字专著的字斟句酌,是穿刺术创新的千锤百炼。当第八个医师节的阳光洒向忠山,这位终身医者用行动诠释:真正的医学传奇,永远是德与技的交响共鸣,是改革与传承的双向奔赴。



上一篇:​医师节特辑丨李新:医者仁心三十载 刀尖上的生命摆渡人
下一篇:建院75周年·名科巡展丨感染性疾病科:半世纪感控铸盾 行而不辍护生命

西南医科大学 Copyright (C) 2006-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