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邓明明教授领衔的消化内科学团队在药物性肝损伤风险评价研究中取得进展。该团队与药学院吴建明教授领衔的药物筛选与成药性评价创新团队合作,研发了一种高特异性谷胱甘肽(GSH)荧光探针CBF3(专利号:CN201811573240.5),相关学术论文已发表在Analytica Chimica Acta(IF = 5.26; DOI: 10.1016/j.aca.2020.03.040。梁思成副研究员为该文通讯作者,研究生李昊为第一作者)。此外,研究团队借助该探针成功建立了药物性肝损伤评价的细胞模型,相关工作受邀在2020年美国芝加哥消化疾病周(DDW)—国际消化系统疾病领域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专业会议上进行网络线上汇报,会议论文收录于消化病学国际顶级杂志Gastroenterology(IF = 19.23; DOI: 10.1016/S0016-5085(20)33923-8)。
GSH作为细胞中最丰富的非蛋白质硫醇,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它参与许多生物过程,例如免疫调节,氧化应激,耐药性,解毒甚至基因调节。组织中GSH含量异常与AIDS,白细胞减少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药物性肝损伤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由于荧光GSH检测技术良好的灵敏性,无创性,高时空分辨率以及生物体内实时监测功能而备受关注。研究团队利用GSH自身巯基和酰胺键之间的距离比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更长的结构特点,设计、合成了以香豆素为母核的系列荧光探针,并成功筛选出基于SN2和ICT荧光发光机制的新型GSH荧光探针CBF3。该探针在半胱氨酸和高半胱氨酸共存条件下,对GSH具有高选择性,检测限达到9.2 nM。这使其能监测真实血清样品中,以及不同氧化应激状态下活细胞和线虫体内的GSH变化。
考虑到细胞内的GSH耗竭在药物性肝损伤中具有指标性意义,研究团队借助该荧光探针成功建立了基于HepG2细胞的体外药物性肝损伤高通量筛查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不仅为临床前新药安全性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也对临床安全性用药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