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校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张鸿洋在SCI期刊《Frontiers in Physiology》(影响因子:3.2)发表题为“Analysis of changes i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fter prolonged ultra-high plateau residence in young healthy populat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系统分析了健康青年人群长期停留于超高原环境下心率变异性及睡眠特征的变化特征。我校2023级心血管病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张鸿洋为第一作者,西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西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裴海峰为通讯作者。
超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氧分压显著降低,这些环境特点对个体心血管和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反映ANS活动和心血管系统平衡的非侵入性指标,其通过测量心跳间隔的变化来反映由ANS调节的窦房结自主性。基于以上背景,裴海峰教授团队分别纳入了56名成都平原和52名长期停留于5300m以上海拔的健康青年受试者,以探究超高原长期习服后心率变异性及睡眠的变化特征。
研究通过对比平原与超高原受试者24小时HRV数据,并划分昼夜时段、计算△HRV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超高原环境显著降低了青年健康人群的整体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功能变化表现为迷走神经张力显著下降伴交感神经张力显著增强,并且上述变化特征不随昼夜时段更替而改变;更重要的是,青年人群HRV与ANS功能在平原与超高原环境中的昼夜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进一步分析△HRV提示久居超高原环境将显著降低青年健康人群的自主神经昼夜调节能力,表现为迷走神经活动恢复能力降低和交感神经活动张力持续增高。此外,久居超高原环境将致青年健康人群心脏储备能力及睡眠质量显著降低。
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居住超高原降低青年健康人群HRV、心脏储备功能和睡眠质量,减弱迷走神经昼夜恢复能力,造成ANS平衡向迷走神经活动减弱和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方向倾斜。
该研究受到高原肺动脉高压诊疗关键技术与干预策略研究(2024ZD0526900)、西部战区总医院重点项目(2021-XZYG-A03)、天府青城计划·天府科技菁英项目(No. 1358)、西宁联勤保障中心科技拔尖人才和西部战区总医院-头雁项目培养对象等项目基金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89/fphys.2025.152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