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收到一面特别的锦旗,“医德高尚医术精,关爱病患暖人心”。这面锦旗承载的是一段相隔千里的医患情:远在北京定居的马大姐与其母亲皆因双膝疼痛活动受限,十余年间,母女二人先后奔赴该院骨与关节外科诊疗,得以重新站起来。
跨越1900公里 母女二人先后到泸州求医
去年10月,马大姐因双膝疼痛站立不得,跨越1900公里专程来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求医,她特意来找骨与关节外科主任、骨科副主任李忠教授的保膝治疗团队。
就诊前,由于马大姐活动十分受限,一走路膝盖就疼得受不了,能坐着就绝不会站着。一查,原来是膝盖骨关节炎在“捣鬼”。膝骨关节炎是引发中老年人疼痛、功能障碍的十分常见的疾病,病程往往较长,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会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畸形、行走困难等,严重者甚至丧失劳动能力,是除心脑血管疾病以外造成慢性残疾最常见的疾病。
入院后,马大姐先后进行了右膝、左膝单髁置换术。这是一种“保膝”手术,只置换病损部位,不损伤膝关节周围的任何韧带,能最大限度恢复膝关节的关节功能。
术后第一天,马大姐便在医护人员的鼓励下,借助助行器成功下床活动。出院后,她严格遵循医嘱,在家人的陪同下,积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目前康复效果很好,能走能跳。
为何千里求医,“点名”要找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保膝团队诊疗?“因为我相信李忠教授保膝团队的技术。”马大姐说,她的母亲就是最好的证明。
马大姐的母亲今年快90岁了。2007年前,其母亲长期被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困扰,最后发展到走路困难,生活难以自理,双腿变形成“罗圈腿”。经熟人推荐,母亲找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寻求诊疗,接诊的是李忠教授保膝团队。
马大姐的母亲于2007年、2013年,先后进行了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行走自如,生活能够自理。在此后的十多年里,患者的膝关节炎再也没有复发过。
看到母亲术后恢复效果很好,马大姐患上膝关节炎后,毫不犹豫直接从北京飞往泸州找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保膝团队。
前不久,马大姐母女俩带着一面锦旗直奔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交到李忠手中,感谢他与科室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
量身定制 老旧关节重获“膝”望
马大姐与其母亲可以说见证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保膝治疗的发展。
十多年前,对于膝关节炎的诊疗,大多医院只有两种方案:吃止痛药,等年龄大些后做全膝关节置换;或者直接做全膝关节置换术,也就是根据让人工关节尽量耐磨的原则,将每个人的膝关节按照机械学原理都做成“笔直”,模式化切掉关节里的重要交叉韧带,再进行膝关节“重建”。
其实,每个人的关节不一样,有人往内翻,有人往外翻,将关节做成同一种模式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并不完全符合每位患者的自然膝关节,大约有20%的临床患者不满意手术结果,且术后想要再次手术,难度很大。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治疗膝关节炎的手段更丰富了,技术更先进了。”李忠介绍,医学快速康复理念的发展与普及,让关节外科手术朝着精细化、个体化、微创化的方向高速发展。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会根据患者病情,量身定制膝关节炎阶梯治疗方案:关节病变较轻时,使用药物治疗,或者通过功能锻炼恢复关节功能;疼痛加重时,采用关节镜微创清理术治疗;根据关节疼痛、磨损程度,还可以使用截骨矫形手术,置换部分或全部关节治疗。
马大姐进行的单髁置换术,就是置换磨损、老旧关节部分,最大限度保留自身关节自然功能。相比全膝关节置换而言,单髁置换术恢复更快,患者舒适度更高。这些年,科室发展起许多新技术,比如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3D打印技术、AI术前规划等。
不久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功获批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保膝联盟首批成员单位。保膝联盟医院将被逐步打造成区域保膝中心,成为各地保膝的培训基地和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周边保膝理念技术发展,惠及更多患者。
作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保膝联盟的首批成员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将借助这个平台,与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共同推动保膝理念的研究和应用,积极推动先进保膝理念与技术,提高骨关节病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