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首页 > 医疗服务 > 正文

附属医院新生儿科用“大情怀”守护“咿呀学语”
作者:附属医院   2023-03-06 15:59:03   来源:附属医院     点击:

西南医大附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几十个新生儿正躺在温暖舒适的保温箱里,或吐着奶泡泡、或发出咿呀婴语、或睁大眼睛四处张望、或伸展着小胳膊小腿……谁能想到,这些可爱的小宝宝,有一半都是早产儿。


你看,这个小家伙刚生下来时,体重还不足800克,现在已经4斤了,再过几天,就能回父母身边了。科室主任董文斌介绍说,目前医院拥有了各种先进的监测仪器、治疗设备,以及一支国家级的专业医疗团队,90%以上的早产儿都能顺利康复出院。


起步只有20平米、10余张床位、2台暖箱成立之初新生儿科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新生儿科病房成立于1983年,一直到1990年,仅仅只有20平米、10张床位,2个暖箱,床位紧张时,一张床上要睡三四个患儿,而且当时的治疗手段也比较有限。回忆起1991年刚工作时的情景,董文斌仍记忆犹新。


尽管条件艰苦,但新生儿科却是一个充满爱的科室。

由于是无家属陪护的隔离病房,医护人员需成把患儿都当做自己孩子去呵护和照顾。在董文斌眼里,即便是尚未结婚生子的年轻护士,也一个个炼成了全能妈妈:洗澡、换尿片、输液、吸痰、喂奶、剪指甲……


当时病房没有空调,天冷时,护士们就买来毛线,给孩子们织袜子、手套、帽子;天热时,就给孩子打扇、驱蚊、擦浴降温,遇到爱哭闹的孩子,护士就背着孩子工作。


最感人的场面,莫过于离别。许多孩子出院时哇哇大哭,紧紧抓着护士不肯松手,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护士就是自己的妈妈。


1991年,新生儿科搬到了老内科大楼,每个月开设讲座,讲师们大都来自华西或者重医的专家、教授,医护人员学习劲头十足。


一边请进来,一边走出去,医生开始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会议,对新生儿科的未来发展制定了详细的长期发展规划,科室开始培养骨干医生。1998年,董文斌在重庆医科大学完成硕士学业后,回到了科室。2000年,科室成为四川省新生儿科医学会成员单位。


几番闯关迎来科室大飞跃新生儿科进入省队后不久,就迎来了一次大考

2004年,西南医大附院成功实施首例(也是四川省首例)连体婴儿分离术。新生儿科参与了术前的护理工作,护士长许开桂更是被称为连体婴儿妈妈


术前,由于两个小宝贝是胸腹连体,给她们洗澡、喂奶、换尿布、翻身非常考验护士的操作方法和细心、耐心。洗澡时,需要3个护士,两个护士一人抱一个,另外一个擦拭身子。许开桂说,经过团队几个月的精心护理,两个娃娃变得白白胖胖,给实施外科手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项手术的成功,对医院与科室而言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05年,新生儿科再一次搬家,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扩展至整整一层楼200多平米,各种先进仪器设备一应俱全,科室发展驶入快车道

2010年,成为全国新生儿科学术成委员单位;

2015年,科室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

2017年,牵手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定期举办的西南医大附院中德新生儿学术周活动;

……

一次次面对幼小生命,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都会感到如履薄冰,如同一场生死时速战役。


20185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超早产病房接收了一对龙凤双胞胎。诊断书上是一串当时省内最小数字:大女:23+5周、682克;小子:23+5周、590……新生儿体型大小还不及成年人的手掌。


早产3个月,体重只有一斤多点。放弃还是救治?面对这道艰难的选择题,主任董文斌、副主任雷小平决定成立专门救治团队,接下了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接下来的122天里,团队连续闯过呼吸关、黄疸关、营养关、感染关;最终保住了女婴,体重从最初的682克增加到4400克,父母抱着白白胖胖的孩子走出了医院时,数度哽咽。


2022年,新生儿科成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首批招收博士的科室之一。


在新生儿科的医生办公室里,上百幅锦旗密密麻麻挂在墙上,有些字迹因饱经岁月而变得模糊。董文斌说:挂出来并不是为了炫耀,每一面锦旗,都藏着一个小宝宝的故事……”


回首新生儿科的漫漫四十年,有酸楚,更有甜蜜;有泪水,也有欢笑;有无奈,更有自豪。在四十年征程里,科室乘风破浪,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未来,新生儿科所有医护人员也将携手前进,继往开来,为健康中国尽一份微薄之力。


上一篇:附属医院和江阳区况场街道社工站联合打造爱心小屋
下一篇: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医生收到患者送来的锦旗

西南医科大学 Copyright (C) 2006-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