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始终以党建引领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工作,切实保障党建工作中心地位,通过加强党对医院的领导,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激发活力,提升业务,实现发展。
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背景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的带动作用,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持续提升医疗服务、医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能力,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努力建成西部高质量教学研究型医院及高水平区域医学中心,为区域6000万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创新党建引领事业
管理新主张 以党建医联体盘活区域医疗资源
2018年,公立医院党组织被赋予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发展、保落实的责任,党建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当时部分医院党建和业务融合并不充分,经医院党组织反复探索,创新思考,将党建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同频共振,找到一条新时期医院“党建+”的创新之路。
党建与业务之间的不融合状态,似乎同样延续在医联体成员间,医院为助推基层医疗水平发展,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徐勇决定带领医院跳出传统思路,创新性推行“党建+医联体”模式。
2021年4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建医联体联盟成立,目前共有29家成员单位,涉及川渝滇黔三省一市,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医联体党建联盟运行体制机制。通过政治理论共学、组织建设共建、资源共享、文化共处、人才共育5项措施,实现组织共建、活动共办、经验共学、工作共促的新局面。
党建医联体联盟成立后,进一步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共享,积极推进了各成员单位的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各医联体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活动。
目前,仅在合江县人民医院就已下派20余名专家进行指导,实现了从“输血式”到“造血式”帮扶模式的转变。在下派驻点专家“传帮带”下,合江县人民医院开展了肺泡灌洗液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测序鉴定等新技术60余项,实现了多项医疗技术“0”的突破。
据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石磊介绍,党建医联体联盟单位将依托联合理事会的“六大中心”,通过签订共促清单,进一步健全机构管理制度与协调机制,通过交流合作不断探索建立医联体医院间更好、更优的合作模式。
党建引领事业,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迈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打造优势专科,过硬的医疗技术是最终落脚点。医院目前有3126名党员,其中专职党务干部335名,在医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凸显。
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以创新驱动科研进步 建立医疗“核武器”基地
近十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创新思维推动科研进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推动医学研究逐浪前进,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解决“卡脖子”的问题,科技创新成果硕果累累。
医院相继开展了各种微创外科手术、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人工耳蜗植入等先进技术。同时,医院还是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和中国胸痛中心、国家标准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心、国家日间手术试点医院、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定点医疗机构、国家首批罕病诊疗协作网成员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川渝滇黔结合区域危急重症及疑难疾病诊疗中心等。
今年1月13日,西南医科大学核医学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研究所以放射性核素精准靶向诊疗为目的,对肿瘤、代谢性疾病等常见疾病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利用先进的核素获得新的核药物,进行精准靶向治疗。
早在2017年9月,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成功申领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Ⅳ类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标志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具备自主研发放射性药物的资质。
据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陈跃介绍,核医学主要是用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为患者做诊断治疗,通俗来说,就是将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通过导管,直达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在肿瘤细胞内建立一座“核武器”炮台,不断进行向四周放射,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直至肿瘤细胞失去活性。
2021年,陈跃带领团队进行放射性核素治疗新药物、新技术研究,成功研发的两种骨转移瘤精准靶向诊断与治疗的放射性新药,已经在治疗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骨转移中取得理想疗效。其中,成功研发的镥177—tbm能精准靶向骨转移的肿瘤细胞,让原来已被破坏的骨头重新生长,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转移瘤精准靶向诊断与治疗的放射性新药的成功研发,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缩影。目前,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级和省级平台、代谢性血管疾病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同时拥有26个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和1个省中医重点专科。
此外,附属医院与澳门大学、西南医科大学联合成立精准医学研究中心,与德国癌症研究中心、海德堡大学共同建设细胞与分子病理学联合实验室,脑血管病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
改善诊疗服务
打破传统诊疗“单打独斗”的局面 实现诊疗方案共性与个性并存
近年来,“服务”两字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高频词。医院不断优化和改进就医流程,改善服务态度,通过综合改进预约,开通分时段就诊,开展日间手术和预住院等便民服务举措,减少患者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节约患者时间。医院将下午门诊上班时间提前到13时,尽可能保障门诊患者在1天之内完成就诊流程,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医院积极推行“互联网+医疗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2015年起,医院不断推动“患者不动、医生动”的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服务。以乳腺外科为例,以前患者前来就诊,均由一名外科医生决定患者的诊疗方案。开通MDT服务后,形成了多学科诊疗团队,除外科医生外,还包括肿瘤科、超声科、影像学、病理科等各科室医生将提前介入,制定规范化与个性化兼容的全程诊疗方案。截至目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共有19个MDT团队累计服务病人数千人。
同时,医院还开展专科疾病标准化诊疗,医生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时,有了一套标准化的临床路径(备注: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
据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务部部长郭杏介绍,临床路径是医护共同参与、制定的标准诊疗方案,达到规范化、同质化医疗。标准化诊疗方案是治疗的第一步,由于前来就医的部分患者除患有某类疾病之外,还伴有其他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因此,专科医生会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临床诊疗路径,实现精准医疗。
为提升患者的就医满意度,医院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提供优质诊疗服务,就医高峰时段,志愿者和职能部门志愿者会下沉到门诊,提供咨询和引导服务,医院党团医疗志愿服务总队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对于前来就诊的患者或患者家属来说,就诊流程变得更便捷、更人性化、更智慧化。”市民王东影表示,以前挂号、就诊、缴费等都要排队,现在手机上就能操作,就诊时提前预约时间,不用一大早就在医院等着。患者对医院布局不熟悉,随时能找到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指引。医生就诊后出具的检查单或药方上均有指南,医院在哪层楼哪个区域检查、拿药等,白纸黑字写在上面,十分便民,节省了时间。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目前正在通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教育教学水平质量、人才和学科建设、医院管理水平、医院文化助推”五大提升工程,“医疗质量与技术创新、临床教学与继续教育、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机制建设、科学决策与精细化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化平台、加强党建与文化建设”七大重点任务实现医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承担川渝滇黔结合区域医学中心的职责。
学科强起来,医联体互助起来,徐勇把想法放到了更高的维度,在他看来,只有建立健全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医院发展才能迈上新台阶。在党委的部署下,医院先后出台了《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等规定,构建起“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工作体系。打造领军人才及优质人才团队,力争打造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力争获批“国家优青”等国家级科技人才项目。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已翻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正带着“二次创业”的觉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鼓足劈波斩浪的干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实现医院“十四五”发展目标而奋勇向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