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吕老是医院的“常客”,因患高血压和糖尿病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超过十年。医护人员的辛苦他看在眼里:“糖尿病人三餐后空腹2个小时要进行一次血糖检查,每个病人就餐时间不同,护理要花更多时间与精力,但科室的护理人员都很细致周到。”
9月30日一大早,吕老经过一轮住院调理后准备出院了。对于附属医院这十年的变化,他是亲眼所见,深有所感:治疗观念在转变,治疗水平在提升,就医体验在升级。
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慢性病,都需要长期治疗,也是内分泌科室接触最多的疾病之一。对于治疗,吕老有过一段“叛逆期”。
“我在2003年、2004年分别诊断出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但在2013年退休前,我对自己的病不太重视,一般是到医院门诊拿药控制一下。”退休后,他发现慢性病的各种并发症接踵而至:视力模糊、手脚发麻、还有脑梗塞……他开始积极治疗,每年都到医院住一次院。
十年住院治疗经历,让吕老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疗模式的改变体会很深。从一个科室“单兵作战”到多学科协作,“2013年前后相当一段时间治疗,主要是有什么症状就治疗什么。”吕老说。
“当时主要解决患者高血糖及糖尿病并发症。现在我们已经转变成全方位的关注每一位患者的健康状况,并不只是关注单一疾病,从每天的饮食到疾病的监测,我们都在介入。”内分泌与代谢内科副主任高陈林医生补充道。
2017年蒋岚成为吕老的主治医生后,吕老逐步感受到了治疗的不一样。医生根据他出现的病症综合研判,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康复医学科、营养科等多科室参与诊疗,并教会他在出院后坚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最初每天盐、油控量,到现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蔬菜等的食量,已经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他的生活。
内分泌科是工作繁杂的科室,任务多且细。在交谈的过程中,吕老谈到一个细节,“我几年前的病历报告,我自己都不好保存,但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能够从系统里直接提出来,再跟我这次的情况拿出来比对分析,非常方便,而且这里医生的责任心很强,我们患者很信任他们。”作为“智慧”医院建设的一部分,电子档案的使用让医生全面掌握患者的病史成为可能。
在9月初,龙马潭区临时性静态管理期间,处于封控区的吕老,治疗糖尿病的注射制剂只剩最后两天的量,外面的药进不来,怎么办?
一筹莫展之时,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了他能想到的“救命稻草”。“医院想尽一切办法,与龙马潭区域内其他医院协调,第二天就拿到药了。”吕老感激的说。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近30年,医院内分泌与代谢内科主任万沁坦言,“近十年,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室开展了许多新技术,治病理念也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关口前移,防比治更重要。”
在医院门诊处教育护士应运而生,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劝说病人早筛查、早治疗。万沁介绍,内分泌科每年有6万多门诊量,“后期发现症状后再治疗,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治疗费用也高”。
不少患者对慢性病有认知盲区,“拿骨质疏松症患者举例,许多人认为多喝骨头汤就行,其实不然。”万沁说,让患者认识自己、有效治疗,科普是重要一环,当患者和患者家属能够科学认识疾病时,患者与医生才能更好地沟通。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开设糖尿病护理特色专科门诊进行糖尿病护理指导,并开展“糖尿病健康大讲堂”“全国科普日”等公益科普宣讲,让老百姓了解糖尿病、学习糖尿病及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同时,通过专家走基层、开设基层医生糖尿病治疗培训班等,培养基层医疗机构糖尿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避免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2020年,在联合国糖尿病日到来之际,内分泌与代谢内科联合健康管理部、临床营养科等相关科室10余位专家成为“摊主”,在万象汇商场平台举行首个“健康集市”暨蓝光行动公益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
专家们走出医院来到群众身边免费看诊,现身说法教大家健康饮食,为大家设立健康档案进行随访。希望让更多人关注糖尿病,了解糖尿病的危害,积极进行预防与控制。
随着慢性病治疗理念的“更新”:从治疗转变为防控,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创新。
2019年,四川首个全国标准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心落户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该中心集疾病诊疗、快速检测、数据分析和患者宣教于一体,让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筛查享受“一站式”服务,医生可通过及时了解患者的相关指标,调整更适合的治疗方式。
去年,医院开设肥胖门诊,提供科学健康的减重服务,将糖尿病防控关口前移,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为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提供实时专业的血糖管理,降低糖尿病患者平均住院日;先后开设垂体-肾上腺、生长发育/性腺、骨质疏松等特色门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从内到外,从生活源头防控疾控,赢得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升级就医体验,让患者就医更放心、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