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首页 > 医疗服务 > 正文

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创新克难,撑起西南患者的“脊梁”
作者:文/ 刘墨 图/ 梁婷、刘豫川   2021-01-28 16:41:51   来源:附属医院     点击:

2004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从骨科分列成为独立专科,是西南地区率先开始致力于脊柱疾病诊治的专业科室,在川渝滇黔地区享有盛誉。科室配备医护人员54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2人,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20人。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人。

脊柱外科疾病诊疗范畴主要包含脊柱退变、创伤、肿瘤、感染、畸形等。迄今为止,已开展椎板间开窗腰椎间盘部分髓核摘除术15000余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20000余例,颈椎手术5000余例,胸腰椎骨折3500余例,脊柱结核1800余例等。

脊柱外科现有硕士生导师6人,博士后导师1人;2005年开始承担不同层次教学工作,截至2020年,先后培养规培医生、护士800余名,本科学生40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进修医生50余名。举办、承办各类学术会议和继续教育项目9次。

截至2020年,科室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不同级别科研项目25项;主编、参编专著20部;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0余篇;荣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次,泸州市科技进步奖三次。

王清:传医学之道 育栋梁之才

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脊柱外科

20世纪90年代,高考恢复之初,作为当地仅有的3名大学生,1982年王清荣幸地考入原泸州医学院。1987年,大学毕业之后王清留院工作,选择科室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骨科。

对于出身农村的王清而言,发现医学前辈遇到创伤骨折、关节脱位等情况,只有采取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等方法处理,从没想过可以通过手术来治疗这类疾病。在骨科的实习经历让王清大开眼界,也坚定了王清在骨科领域继续探索的决心。骨科手术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也需要有充足的“体力”,而王清刚好是出了名的身强力壮,所以义不容辞地选择从事了骨科专业。

骨科开展之初,缺乏现代医疗设备,跟随各位老师学习时,初出茅庐的王清从抬腿,清创,皮肤缝合,肌腱缝合,血管吻合等基本技术开始,逐渐扎实基础,精炼技术,直到可以独当一面,奋斗之路虽然历尽艰辛,但技术取得显著突破、病人获得满意疗效,让王清精神抖擞,继续前行。

舍小家为大家,让泸州绽放脊柱手术之花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泸州基础建设如火如荼,各种骨折层出不穷,每天骨科需要进行10多台手术。那时的王清大概有五六年的时间晚上几乎没回过家,曾经做手术从头一天早上8点做到第二天早上11点。

经过几年历练,王清无论是理论还是临床实践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王清意识到脊柱疾病的诊治在泸州地区仍是一片空白,很多老前辈认为脊柱手术最具风险、最具难度,一度让王清对脊柱疾病束手无策。王清非常想,也十分乐意成为泸州地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医院和科室的支持下,1994年,王清获得了北京医科大学访问学者的资格,师从脊柱外科泰斗党耕町教授。在1年的学习时间里,党教授身体力行,毫不吝啬地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于王清,让王清获益良多。

学成归来后,在医院及科室各位前辈的鼓励下,王清逐步尝试开展各类脊柱手术,尤其是颈椎手术。在当时,条件极其艰苦,就比如病人想要做手术,但医院没有核磁共振等检查设备,尽管没有高速公路,得先用救护车将病人运到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做完检查明确诊断后才能进行手术治疗。遇到学术难题,没有现代网络资料可查,没有视频教学参考,王清只能采用发电报、有线电话、BB机等方式与远在北京的党老师取得联系,为每一位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就这样前后近15年时间,医院逐步拥有了3.0TMRI256CT,术中C臂等尖端设备,先后开展了30余种脊柱大小型手术,逐步形成了初具地域特色的脊柱疾病诊疗体系。

单独成科,科室迎来飞速发展

脊柱外科成立之初,科室仅有医护人员16人,病房也仅是几间破旧平房。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脊柱外科相关基础研究、临床诊疗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独立成科之前一年脊柱手术仅100多台,从独立成科第一年的200多台,到2020年,一年手术台数已经突破2000台。

颈椎疾病治疗理念也获得突破性的进展。2000年以前,颈椎手术没有相应的固定材料,比如用于固定或支撑的各种螺钉、钢板及连接棒等。那时发生颈椎骨折,死亡率极高。记得最清楚的便是每年夏季,均有数十名年轻人因游泳等外伤而造成颈椎骨折伴高位截瘫,眼睁睁看着年轻的生命就此凋零,让王清辗转难眠。

当时王清在国外文献上看到,已经有材料可以进行颈椎手术。王清就尝试用以前骨科常见的各种内固定材料来做颈椎手术,但这些材料并不能完全适用到颈椎,就到医院机修组、川南气矿等单位用各种车床、铣床等工具,进行再加工,为每一台手术个体化准备不同类型手术材料。以至于后来,能不能制作手术材料成为我们科室选择研究生的条件之一。

随着时代发展,骨科界对脊柱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各种手术设备的日新月异,脊柱外科无论在学术研究,临床诊疗,基础教学方面均取得质的飞跃,也逐步成为西南地区脊柱疾病诊疗的中坚力量。

多年的辛勤耕耘,终于在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作为项目研究承担者之一,王清参与完成的《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与其他五个单位共同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实现了西南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国家级科技奖项零的突破,同时也是泸州市第一次获得该奖项。

同年,国家名医名方重点研究室颈椎疾病研究中心•中日医院上颈椎专病医联体成立,我们脊柱外科成为川南第一个国家级专病联盟协作单位,标志着脊柱外科团队整体水平已经处于国内先进行列,在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的道路上更迈进一步。

继往开来,为学科发展打下基础

截至2020年,该科室自主开发的并在国际国内流行的新技术有:经口顶棒和拉力螺钉固定治疗枢椎环骨折;颈椎骨折脱位伴截瘫早期广泛减压内固定手术;非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颈3椎弓根置钉治疗伴颈2/3先天融合的颅底凹陷症;胸骨柄开窗入路及胸骨柄植骨治疗颈椎和上胸椎感染和肿瘤;经横突椎弓根单侧穿刺入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微创小切口保护硬膜外脂肪的开窗法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伤椎置长钉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Wiltse入路扩大开窗固定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经关节突切除,椎间盘松解脊柱畸形等。

一路走来,艰辛与成就并存,看到越来越多的患者获得救治;看到科室人才梯队合理、发展日趋完善;看到5个片区教授,主诊医生均能独当一面,作为科室领航人的王清倍感骄傲与欣慰。

然而,科室要发展就必须要坚持人才培养的传统。脊柱外科也是在前辈们打下的基础之上,发展到如今的高度。作为科室第四代主任,王清表示,还将努力为年轻人提供更多交流学习晋升的机会,提高他们开展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并创造更多了解交叉学科的条件。从今年开始,每年该科室会邀请来自医院放射、影像、解剖、生物力学等科室的教授专家汇聚一堂,定期为科室医生们的高水平论文进行评价,为每个人的研究方向“指路”,促进他们掌握相关的多学科交叉知识,成为专业领域的全能选手,王清相信通过团队刻苦攻关,勇攀科技高峰定能造福更多的患者。

 

 

上一篇:附属医院卒中中心远程助力盐源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建设
下一篇:附属中医医院召开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西南医科大学 Copyright (C) 2006-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