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13日,由附属医院护理部主办、泸州市护理学会协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基于循证实践的慢性疾病全程管理》培训班在泸州酒城宾馆举行。来自重庆、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共计24个地区40家医院,三百余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附属医院院长杜一华、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郑思琳、附属医院教育培训部部长汪枫等领导、专家参加了此次培训。

杜一华致辞,他对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与会人员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杜一华指出建立以循证护理为基础,将护理服务贯穿于疾病管理的全过程,对患者、医院、社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做好全过程的护理质量管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他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不断提高护理服务技术水平、更新护理理念,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更好地为川滇渝黔结合部的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附属医院院长杜一华致辞
郑思琳发言指出,在国内相继开展延续护理和循证护理的形势下,如何将护理服务贯穿于疾病管理的全过程服务理念的推广和传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而本次培训将从“老年慢病患者的全程管理”、“循证护理证据及运用”等方面展示近年来在循证护理和全程管理领域内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为进一步开展好延续护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郑思琳发言
英国赫尔大学健康与社会照护学院教授、SCI杂志《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主编Roger Watson分享了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他以国际视野的高度,以科学研究为论据,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对患者影响以及护理照护等方面展开了精彩的讲解。他指出,随着老年痴呆患者数量的激增以及不可治愈性、对患者产生了严重影响,使得形势严峻异常。对此,护理人员必须做好准备,更多地关注老年痴呆患者,为他们提供更加专业的照顾,给予更多的关怀!

参会
上海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复旦大学 JBI 循证护理合作中心主任胡雁教授对循证护理与持续护理质量管理进行了精彩的讲授,胡教授运用“外科禁食禁水时间的证据运用”、“PACU内全麻患者经口气管导管拔除的最佳证据应用”等生动详实的案例,从循证医学的诞生、定义、循证问题的界定、循证资源检索、循证证据的综合应用和传播、如何构建本土化的循证护理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了阐述。她强调,循证护理实践是推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科学有效的方法,能帮助护理人员更新专业观,改进工作方法,促进护理学科发展。

中国医药大学(台湾)健康照护学院李国箴副教授为我们分享了慢病管理(长期照护)之台湾经验,她讲明了现阶段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向前做好疾病预防,延后真正做到安宁照护”势在必行。她用生动的临床案例,从长期照护的发展背景、制度管理、实际操作等多层面进行了讲解,为我们逐步规范慢病管理奠定了一定基础。

全国护理质量促进联盟副主席、河南宏力医院副院长杨磊给我们讲授了“基于指标数据的质量改善科学护理质量管理之路”,他简述了护理质量管理的发展史以及国际上护理敏感指标的运用,结合我国现状强调,“指标”是工具,关注护理敏感指标应该聚焦于可以反映护理现状、质量、效果的指标,准确的、完整的收集同质化护理质量数据,对指标进行判读与关联性分析,以此来指导质量改进,改变行为。

智精灵科技、六六脑系统联合创始人王晓怡博士分享了脑的可塑性研究新进展与认知训练应用,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了脑链接图谱、脑的结构功能网络、认知行为等内容,让我们走进了大脑的科学世界,认识到认知对于慢病康复护理的重要意义,建立认知康复小组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组副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大内科护士长袁丽主任护师讲授了糖尿病患者全程管理与实践,分享了华西医院建立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模式的构思与实施步骤,为慢性疾病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开展延续护理供了借鉴并开阔了思路。

附属医院脑卒中中心筛查及防治办副主任罗华教授、郑思琳教授、护理学院副院长陈燕华博士、康复科护士长郭声敏胡教授等专家分别从脑卒中中心及三级网络建设、大健康背景下护理学科的机遇和挑战、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延续护理模式探索、循证证据的临床应用等内容进行了精彩纷呈的讲解。
培训中,专家们幽默风趣、生动详实、深入浅出的讲解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会场气氛活跃融洽。学员们反响热烈,纷纷表示本次培训班主题新颖,课程设置全面,实用性强,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开展此类的学术交流。
在“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大健康背景下,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切实提高慢病防控效果,在循证实践的基础上建立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模式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次会议特别关注了循证实践的慢病患者全程管理,希望通过此次培训能推动循证实践的发展,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的护理,搭建起更多护理工作者交流的平台,共同揭开川滇黔渝结合部护理学科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