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首页 > 交流合作 > 正文

我校医学基础研究中心举办“论道精准医疗之法医学与遗传学前沿及学科交叉高层次专家系列学术讲座”
作者:文:何嘉悦、宋炳辉 图:梅志强 审核人:傅俊江   2025-10-20 10:29:42   来源:医学基础研究中心     点击:


1018日,医学基础研究中心举办的“论道精准医疗之法医学与遗传学前沿及学科交叉高层次专家系列学术讲座”在科技大楼102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全校师生、科研人员和四川警察学院部分师生等业内同行150余人次参加了这次系列讲座。

首场讲座由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滚动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和复旦大学教授王传超主讲。讲座题目是“古基因组学视角下中华民族的遗传形成史”。王传超教授系统的讲述了古基因组学研究背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华文明传播等内容。由于国内古基因组学发展严重滞后,王传超教授从无到有,从半间教室建设出世界一流古DNA实验室,并为国内古人基因组实验和数据分析提供了完整方案。其团队通过古DNA技术比对古、现代人群数据,绘成“中华民族遗传演变图谱”,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史前传播是由人群迁徙所驱动的。特别是台湾南岛语族祖先可进一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农业人群,将南岛语族直接融入了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华文明传播体系中,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王传超教授通过聚焦重大科学问题、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了生物学与考古学、语言学和历史学交叉融合,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认知。

其次是由国际法医遗传学会(ISFG)会员、四川省法医学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四川大学博导和研究员王正主讲。讲座题目是“基于纳米孔测序的法医学单倍型遗传标记应用研究”。王正研究员从测序技术的历史发展、单倍型遗传标记和法医学应用前景等方面分享了纳米孔测序技术在法医学单倍型遗传标记中的应用研究。王正研究员对长读长测序的优缺点以及其在法医学中的潜在应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完成了方法学验证。在单倍型遗传标记的应用研究中,王正研究员成功筛选出可作为祖先信息标记的MiniHap生物标志物,展示了其在生物地理祖源推断中的应用前景。王正研究员团队也聚焦于mtDNA异质性,成功开发了 mtDNA 控制区分析流程CmVCall软件,最终构建了mtDNA 16k全长检测体系。此外,王正研究员分享了mtDNA在种属鉴定以及转录组RNAmiRNA MSVM模型在体液斑及腐败组织溯源中的应用研究。

第三位是由四川省耳鼻喉大数据研究专委会副主委、四川省遗传学会理事、省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专委会第三届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四川大学副研究员何光林主讲。讲座题目是“大人群基因组队列研究及法医学精准鉴识新技术研发”。何光林系统阐述了如何利用大型组学项目在群体遗传学、统计遗传学、医学遗传学和古今基因组整合的交叉研究等方面如何展开研究及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他通过构建大规模中国人群队列及基因组图谱,对东亚族群的疾病易感性和环境适应性展开深入研究,并系统重建了东亚人群地理相关亚结构。也利用大规模Y染色体基因组构建了首个高分辨率的东亚古今人群谱系树,揭示了复杂的东亚人群定居、扩散及迁徙进程,确定了中国父系遗传结构的复杂格局。此外,基于法医基因组学开发了高分辨率Y捕获测序体系YHseqY3000、人群特异性单倍型参考面板、本地持续演化vs多地混合(AVA)框架等应用及算法,并成功构建了多个病原体基因组数据库。

最后是由我校和泰国清迈大学(Chiang Mai University)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宋炳辉就导师团队PMI的最新研究与大家进行了分享。讲座题目是“Establishing AI model for PMI estimation based on lung tissue circRNAs and its primary application”。专家们认真倾听并就研究如何深入、高水平论文的发表以及高级别项目的申请等给出宝贵建议。

讲座现场气氛活跃、互动积极、师生们踊跃提问,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拓展了科研人员研究思路,而且有助于我校的法医学与遗传学前沿及学科交叉。

讲座分别由吕朝相、成竞梁和傅俊江主持。最后,二级教授、医学基础研究中心主任傅俊江对带来本次精彩讲座的专家们表示衷心感谢,也对能参加此次讲座的师生们表示欢迎和谢意。


上一篇:医学影像赴重庆市綦江实验中学开展招生宣传活动
下一篇:附属口腔医院牙周团队精彩亮相全国学术年会

西南医科大学 Copyright (C) 2006-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