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其前身是由西南军区卫生部第一总医院第一分院的部分干部战士于1950年就地转业而在泸州创建的四川省川南人民医院。
69年来,附属医院在党政领导班子带领下,不忘初心,铿锵前行,向“一流学科、一流医院”建设目标不断奋进。

今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医院把开展主题教育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紧密结合,始终坚持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使命,坚持“诚信关爱 视病人如亲人”的服务理念,聚焦老百姓看病难、贵、繁的问题,内外发力、多措并举,持续优化就医流程,不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门诊病人增加,次均费用减少
截至到2019年11月,医院门诊人数为202万多,超过去年同期门诊量,预计今年门诊人数可达220万,而次均门诊费用,却从去年的400多元,减到了现在的370元左右。

次均费用是医疗行业内的一项口碑性指标,是衡量病人在该医院的平均负担水平,也就是老百姓了解这家医院贵不贵的核心标准。次均费用越低,意味着就诊治疗的效率越高,患者的经济负担就越轻。
用最简单的方法,花最少的钱为患者治病,这是每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人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
今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徐杨博医生接诊了一位63岁的患者。该患者告诉徐医生,自己走路时总是脚掌痛,已经五年了,先后到多家医院就诊,做了多种检查和治疗,一直没能得到缓解。
徐医生了解其病情后,根据患者本人偏向保守治疗的意愿,给她开了一张特别的“处方”——换一双厚鞋垫试试。于是,她花了两元钱,按照医生的要求,买来一双厚鞋垫,垫在鞋里穿了一段时间,脚掌果真不痛了。困扰她多年的脚疾,就这样好了,让她对徐医生、对医院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像这样为患者节约每一分钱的暖心事例,在医院里每天都在发生,这些医护人员用仁心仁术为患者撑起了生命的蓝天。
正如院长杜一华所说:“医院多收老百姓一点钱,就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间接也造成了国家医保的负担。我们是公立医院,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社会性,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着想”。
是的,医者仁心,大爱无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始终把为老百姓减压减负放在首位,将“控费”作为医院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党政联席会、全院干部月度例会和各科室例会宣传“控费”的意义、目标和任务,让“控费”深入每一位职工的内心。
同时,医院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实行临床科主任绩效管理任务制,由医院院长、分管院长与临床科主任签订绩效管理协议,将“控费”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实行定期考核评价。
医院还不断加强规范临床药物使用管理,逐步开展临床药师前置审核,加大临床不合理用药处罚力度,使得不合理用药占比持续降低。
接下来,医院还将针对医疗新技术耗材昂贵、费用高等情况,成立扶持专项基金,直接把费用补贴给符合相关要求的患者,这样,一方面鼓励医生开展高精尖新手术,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这部分病人费用高的问题。
病例组合指数值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减少
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疾病严重程度和复杂程度的综合类指标,已成为继平均住院日之后反映医院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CMI指数越高,表示医院收治病种的风险越大、复杂程度越高,这就可能导致患者平均住院日也会增加。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通过大力开展适宜新技术等多种措施,将提升CMI值与缩短平均住院日有机结合,努力做到了提升医疗质量与减少患者住院时间良性循环。截至到今年11月,医院的CMI值与去年同期对比,增加了7.84%,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了14.64%。
近年来,医院大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特别是对疑难重症的诊疗水平。今年医院相继送出31人赴德国一流医疗机构进行研修或参会,7人赴德攻读博士学位,全职引进德国专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学习德国先进的医院管理和疾病诊疗技术,并严格按照德国标准对医院诊疗流程进行质控和管理。
医院近两年开展的治疗重、难病症的三、四级手术例数占所有手术总数的75%左右,而三、四级手术比例的增加,意味着收治重症病人的数量增加,医院诊治能力提高。
医院还努力打造高层次平台,倡导新技术开展,强化技术引领作用,相继开展了四川省首例连体婴儿分离术、四川省首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人类辅助生殖、人工耳蜗置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各种微创外科手术等多项新技术,是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和“中国胸痛中心”、四川省妇女疾病与乳腺疾病治疗中心、四川省高危产妇新生儿急救中心、川南地区防艾牵头单位。

医院着力推进MDT(多学科会诊模式),建立中德乳腺等5个MDT团队,开设肺癌等4个MDT门诊,2019年开展MDT会诊223例,为疑难杂症患者提供一站式高水平的医疗诊治服务,帮助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医院持续提升护理服务能力。按照国家卫健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要求,进一步拓展医疗护理服务内涵,从管理、信息、服务、患者安全、环境等方面入手,提升精细化护理管理水平,不断优化护理工作流程,用心筑牢安全屏障,全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全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率达100%。今年,在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全国医院擂台赛(城市类)总决赛中,医院护理部选送的两个案例获得“全国示范案例”奖。
为了让住院患者就医更便捷,医院不断优化诊疗流程,成立了预住院中心和日间手术管理中心,有效缓解患者“一床难求”的难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提升了患者的就医获得感。
医院党委书记惠曦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就医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好地落实国家‘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做一个既有技术又有温度的医院。”
严厉管理措施增加,医患纠纷和投诉减少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牢记大型公立医院的责任与担当,敢于从内部动真格,站在患者的角度解决就医问题。
医院党委、纪委始终坚持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突出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法纪警示教育,严明纪律,强化责任意识,敢于较真逗硬。今年6月,在组织警示教育过程中,一名中层干部不遵守参观纪律要求,医院党委、纪委给予其党内警告处分,并暂停三个月职务,在院内引起强烈反响。近三年医院纪委针对重点部门、重要岗位人员开展集体廉政谈话6次累计800余人次。
始终着力行风专项整治,强力规范医疗行为。医院按照“三医监管”的具体要求,加强对医疗行为和各项控制指标的管控。依托省“三监管”平台,将“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处方”纳入微腐败范围进行坚决整治。今年8月,一名临床业务科室副主任被“三监管”通报3次不合理用药后,医院给予其暂停处方权、手术权1个月和到药学部跟班学习1个月的处罚。

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畅通患者投诉渠道,完善投诉管理相关制度,构建了“投诉有渠道、处理有保障、问题有落实、事后有分析”的工作机制,近三年医院办理投诉处理结果满意率为95%;同时,医院建立了医德医风定期巡查机制,聘请社会监督员,每年开展医德医风专项考评,每两年开展医德医风评优评先。将医德医风考评结果与岗位聘任、职称评定、评先争优挂钩,实行“一票否决”。

近年来,医院的患者满意度、医院美誉度大幅提升,在国家卫健委组织的第三方测评中,患者满意度、医院美誉度连续两年超过全国、全省平均分。
始终坚持深入一线,服务临床。近几年,医院各职能部门在“走基层、转职能、改作风”专项活动中,深入临床一线,协调解决各临床科室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推动医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职能部门全年为临床一线解决问题200余个,形成了“职能部门围绕临床转,临床围绕患者转”的良好局面。
不忘医者初心,牢记健康使命。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将继续以问题为导向、以民生为根本,深挖医疗服务潜力,于微小处用心、从细节处着手,持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为患者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不断增强患者的就医满意度和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