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西南医科大学“云龙吟千里,赓续非遗梦”暑期社会实践队18名志愿者,在指导老师黎丹、孙富强带领下,赴泸州市泸县方洞镇宋田村,开展以“了解非遗、体验非遗、传承非遗”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清晨,队员们跟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雨坛彩龙”第五代传承人罗德书老先生及其团队,开启了对这一古老艺术的探寻之旅。活动伊始,罗德书团队的舞龙表演便深深震撼了在场师生。彩龙翻腾,流光溢彩,舞者矫健身姿与龙身翩跹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雨坛彩龙”的磅礴气势与灵动之美。随后,队员们从观摩者转变为实践者,在传承团队成员的悉心指导下,投入到舞龙技艺的学习中。志愿者们认真学习了“黄龙滚”“龙抱柱”等经典姿势,体验了力道掌控、步伐配合与团队协作的精妙。从生涩模仿到渐悟要领,队员们不仅感受到了舞龙的技巧与乐趣,更深刻体悟到传统技艺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匠心精神。

下午,团队在宋田村村委会举办了“东方活龙展精神”主题宣讲会。宣讲会聚焦“雨坛彩龙”的文化价值挖掘与科学保护传承,实现文化宣讲与运动安全科普双轨并行。宣讲会梳理了“雨坛彩龙”龙洞山祈雨传说、清朝光绪年间草把龙的革新、 1919年首条彩龙的诞生等600余年的传承脉络。会上,运动康复专业的队员针对舞龙过程中常见的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风险,重点讲解了预防措施,并现场演示了简易实用的损伤急救方法,让观众在领略龙舞雄风的同时,也掌握了守护传承激情的科学防护技能。

宣讲会后,实践队与“雨坛彩龙”非遗传承人及宋田村村委书记胡秀丽进行了深度交流。队员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彩龙当前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历程中的挑战,积极建言献策,力求为这项古老非遗注入青年活力与创新智慧。
泸县龙舞艺术起源于唐宋时期,鼎盛于明末清初。雨坛彩龙全长三十余米,威武雄壮,栩栩如生,表演时突出 “活”字,造型精彩,套路丰富,被誉为“东方活龙”。雨坛彩龙2006年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雨坛彩龙的耍法着眼于龙的性格表现和人文情感的传达,神采飞扬,气势磅礴,既是龙的精神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