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全年龄段人群全生命周期,包括盲在内的视觉损伤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
由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同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光明中心”项目,旨在聚焦眼底病的规范化诊疗,推动我国实现普遍的眼底健康。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000家综合及专科医院,超过1万名眼科医生加入该项目。
附属医院作为“光明中心”的成员单位,健康报对附属医院进行采访报道后,于1月9日,刊登在健康报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光明中心”:在巴蜀大地播撒规范化诊疗的种子》文章中。
附属医院副院长吕沐瀚介绍:“作为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优质学科,眼科始终坚持以患者眼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以做强、做精、做细及创新为抓手,进一步构建优质高效的眼健康服务体系,竭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全生命周期眼健康服务。
2021年,西南医科大学获准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临床医学博士点。附属医院眼科作为首批获聘博导的学科,现有眼科联盟48家,未来将依托“光明中心”平台,积极响应国家及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等有关要求,加强对基层医院眼科的人才培养、技术指导,完善眼科相关诊疗服务规范,充分发挥区域医疗辐射作用,为川渝滇黔四省市的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眼健康服务。”
眼科主任吕红彬教授谈到:“加入“光明中心”后,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和交流,眼科医生诊疗水平不断提高,眼科亚专业也越来越规范。”
由于眼底病诊疗对眼科医生的综合知识及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附属医院眼科对眼底青年医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室根据每名青年医生的特点,在学历提升、在职培训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学习机会和培养方向,逐步完善眼底亚专业的细化和建设,如眼底内科、眼底外科、神经眼科学、小儿眼底病学等。另外,科室鼓励青年医生积极参与眼底病相关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发表高质量文章;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及竞赛,助力其在眼底病医疗、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实现综合全面发展。
科室通过多举措、多途径逐步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眼底专业人才队伍,推动眼底医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眼科整体服务能力及水平。

优化完善服务模式 守护眼底患者健康
吕沐瀚表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借助“光明中心”平台,在眼底病患者早发现,早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医院眼科将顺应时代发展及患者需求,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和流程,针对眼底病患者特点,加强患者管理及健康教育,逐步构建信息化慢性眼病管理体系,完善患者管理模式,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眼健康问题,降低其疾病负担和致盲率。

用实际行动履行“光明使者”责任
吕红彬表示,每年“全国爱眼日”期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大型义诊活动,为广大市民免费筛查视力,进行眼部检查,开展科普讲座,传递眼健康知识,指导其正确用眼,养成爱眼护眼习惯等。目前,很多市民都知道白内障、青光眼可能会致盲,却对致盲率很高的眼底病知晓率非常低,导致很多眼底病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规范治疗,最终发展到失明的地步,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通过大力宣传,我们可以提高群众对眼底病危害的认知水平,倡导和鼓励眼底病患者积极参与眼健康管理,实现眼底病的早筛、早诊、早治。
当前,眼科高度关注糖尿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早在2010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开始对40岁以上人群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了解当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现状。在临床上,眼科医生,尤其是眼底病医生在遇到糖尿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时,一般都会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反复告知其病情及疾病发展规律。眼底病医生们也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帮助患者提高认知,主动参与眼健康管理,促进其眼健康水平的提高,让他们拥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