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4/D1/6A/23B90039160724B7B4E5AB000FD_219C09C9_1E57E.jpg)
暖心有爱的女医生
医生 彭艳 党龄:13年
“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我不上谁上呢?”
2022年9月16日,全科医学科•VIP病房党支部书记彭艳坐上了前往内江市隆昌亚定点医院的大巴车。
出发前的院感培训上,彭艳非常认真地练习穿脱防护服,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不断熟练着。但当要正式入舱当“大白”时,彭艳还是有些忐忑。入舱前那个晚上,她一个人在房间里反反复复练习着每一个流程和细节,确保万无一失。
亚定点医院里,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中,有基础疾病的也不在少数。彭艳每次进舱都会仔细查看患者,细心地关注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特殊情况,就及时向医生反馈,并请示联系专家会诊,让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
谈到这段时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彭艳讲述了她在预检分诊时遇到了一名1岁10个月小朋友的故事。入院时小孩反复高热,最高体温39.9℃,有明显的抽搐、精神差、嗜睡。孩子的母亲十分无助与焦急,她告诉彭艳,孩子今天已经口服三次布洛芬,但是体温依旧没有降下来。当明确判断孩子需要立即转院后,彭艳一边帮忙打电话催促转运车辆,一边安慰孩子的母亲,了解到孩子的母亲和奶奶还没有吃晚餐,她又立即联系护士把盒饭送到她们手上,“谢谢医生,您真的太好了!”孩子家属反复表达着对彭艳的感谢。
“患者每一句真诚的感谢都会让我们很暖心,瞬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相信在医患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早日结束这场战斗。”彭艳说。
![](/__local/0/9D/9E/E004FA04D8A9D20632F629BA0E5_B9E5695D_61CF9.png)
剪短头发进舱的美小护
护士 吴瑞瑶 党龄:8年
9月23日,援内江医疗队院感组吴瑞瑶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则动态,照片中她自己动手将长发剪成了齐肩发。她说,“剪短头发是为了避免头发从帽子冒出来,减少感染病毒的风险。”
作为舱内的院感督查员,吴瑞瑶谈到,她每天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督导医务人员规范穿脱防护用品。
进舱前,更衣室里,“大家有序穿戴,检查防护服,穿好后来我这检查”“检查完毕,防护用品穿戴规范、防护服无破损、密合性到位,可以进舱”。出舱前,一脱区里,“来,头往前伸,口罩不要碰到防护服领口”“肩膀往前收,手臂外展”。吴瑞瑶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些话语,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细致检查,协助大家完成穿脱,并不断监督和提醒着战友们。
一连串的工作下来,回到酒店都累得不想再说话了,但每次看到第二天医疗队全员核酸检测结果阴性时,吴瑞瑶说:“那一刻,觉得一切都值得。”
除此之外,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院感人员负责对护理人员和志愿者进行培训,从如何打鹅颈结到如何消杀,再到如何装箱、转运……“每天接近350kg的医疗废物垃圾,对我们医护人员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任务,整个医废转运工作下来,衣服早已湿透。”
![](/__local/2/0B/91/B343B65511C1EE67CF1FAB447AE_C86250FC_113AB.jpg)
“大白”身后的幕后英雄
后勤保障人员 赵亮 党龄:8年
相对于一线作战的“大白”,有一群人不易被大家关注,他们不直面患者,但却用无声的行动保障一线医护人员安心工作。他们就是“战疫”幕后英雄:后勤保障队,赵亮就是其中一员。赵亮本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信息管理部的一名工作人员,以前从没有做过后勤管理,来到亚定点医院后,身材魁梧的他,开始为医护人员的生活起居琐碎小事忙活起来。
早上六点过,赵亮总是第一个在工作群里发消息的人。“老师们,早餐已经送到房间门口了,趁热早点吃哦”“早班的老师请注意,舱内人员7:20采核酸在一楼大厅,舱外人员在三楼平台,别走混了”。“请各位老师尽快完成每日健康监测表的填写”。时不时还有人在群里呼叫他“赵老师,四楼的泡面和矿泉水没有了,需要补充”“赵老师,舱内患者需要剃须刀”......这些天来,不管物资配送车何时到来,赵亮总是随叫随到,全方位做好物资接收、储备和调配工作。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后勤组需要把餐盒送到每个房间的门口,赵亮常常要一个人手提二十余盒饭菜爬上4楼,来回几趟,累出一身汗。因为医护人员交接班的原因,驻地酒店的送餐时间总是那么紧张,既要满足去接班的医护人员能够吃好去接班,又要满足辛苦工作交班回来的医护人员也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有时送餐车稍微晚了几分钟,留给我们送餐到每个房间的时间就不多了,感觉真的像和时间在赛跑。”赵亮说。
“我不懂得如何治病救人,但我可以为医护人员做好必要的保障,让他们在一线安心工作,也算是为抗疫工作贡献一份自己微弱的力量。”赵亮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