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学术活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0月14日,教务处·高等教育研究所和教育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举办了教育教学学术活动日系列讲座。
讲座以“线上+线下”的形式进行,共分3场,持续一天时间。除组织师生在线聆听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的线上报告外,学校还盛邀原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教授莅临本校,为师生做了“对一流课程建设的若干讨论”“谈谈教学成果培育与申报”2场专题讲座。
学校副校长何涛,教务处·高教研究所处长郑小莉,教育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赵琼,各院系分管教学领导、教务科科长、教研室主任,“一流课程建设”及“教学成果奖”申报项目负责人,教师代表、教学基地医院代表等600余人济济一堂,共襄学术盛举,同享学术盛宴。
专题讲座一:谋大局 应变局 开新局——全面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14日上午9时,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出席医学教育大讲堂开讲活动,以一场主题为“谋大局 应变局 开新局——全面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线上报告,拉开了教育教学学术活动日系列讲座的大幕。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医学高等教育亦然。吴岩司长开篇指出,医学高等教育要“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切实做好“三个面对”“三个结合”,以“四新”引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即在面对疫情新挑战、面对健康中国新任务、面对世界医学发展新要求时,要做到文件定位前后结合、发展目标远近结合、改革领域点面结合;要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发展,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
谋大局是为开新局,开新局当能应变局,吴岩司长最后强调,医学教育要继往开来,加快改革,创新发展,推动课堂革命,促进学习革命,建设一流医学专业,培育一流医学课程,建设一流医学高地,培养出更多新时代“五术”兼备的一流医学人才。
专题讲座二:对一流课程建设的若干讨论
课程是一流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推进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下午3时,叶志明教授带来了“对一流课程建设的若干讨论”专题讲座。
作为著名的学术专家,叶教授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从教经验和管理经验,从新时代新要求、课程建设内涵、一流课程建设、坚持做对的事等四个方面阐述一流课程建设的内容。他认为,一流课程建设是全方位建设,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单兵独进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流课程建设的内涵就是高水平科研和高质量教学相互结合的结果。
好的大学没有围墙,好的课程建设不应有藩篱。叶教授认为,疫情过后,教与学不可能回到原来状态。他以自己在上海大学开设的《中华复兴与土木工程》课程为例,通过网络共享让5千公里外的新疆喀什大学学生也可以同步在线学习的事例指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不能简单地把传统思维搬到互联网上去,而是要用互联网思维来考虑教学问题。他还谈到,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受益者应是学生,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千锤百炼,方成一流,一流课程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炼成的。叶教授多次谈到,一流定位、一流决策、一流方法、一流实践、一流队伍,才能成就一流课程,要以做科研的态度与方法进行课程建设,锤炼批判思维,注重课程细节,使科研与教学在一流课程建设中实现统一。
专题讲座三:谈谈教学成果培育与申报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教学成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结晶。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加强教学成果培育,做好教学成果申报,14日晚上7点,叶志明教授在“谈谈教学成果培育与申报”专题讲座中,为广大聆听者提供了优秀参考答案。
报告主体分为教学成果培育和教学成果申报两大部分。叶教授结合自身主持土木工程系的工作实际,如何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理论、增强实践能力,并通过多年不懈研发与完善,荣获上海大学第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土木工程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重点讲述讲解了教学成果培育的重要环节和重点内容。穷则思变,化危为机,叶教授多次指出,教学成果培育要用心,用心讲好几门课程,用心构建教学团队,用心养成良好习惯,这样精心培育出的教学成果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教学成果的申报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场考试。叶教授从教学成果申报的准备开始,从选题、命题,再到成果推荐书内容的撰写,到最后的答辩阶段,其间无不与自身实例相结合,详细地阐述了教学成果申报的各个环节,要做到有“本”有“道”,使听众受益匪浅。
叶教授的两场讲座旁征博引,有血有肉,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何涛副校长在总结讲话时强调,目前正是我校一流课程建设和教学成果奖申报的关键时期,此次系列讲座恰逢其时。希望通过各种学术日交流活动,聆听名家讲述,汇聚专家智慧,鼓舞改革勇气,碰撞思想火花,使大家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事业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